就算努力工作乙攻略潜能选择-宫城潜能选择
- 分类:手游攻略
- 时间:2025-03-13 23:38:14
- 74001人已阅读
在一项针对44项研究、涉及到11,000人的分析中,发现一个人简历上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跟这个人实际工作表现之间没有关系!
用格兰特的话说那些有20年工作经验的人,只不过是把同一年的经验重复了20次而已,他们没有刻意练习,他们的水平没有随着年龄提高,这么看学历和工作经验都没有太大意义。这就麻烦了,这说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方法是错的。大学录取也好,公司招聘也好,标准化选拔方法都是使用一组简单指标描写一个人的能力,比如高考成绩,毕业院校和工作年限,这些指标就算真的反映一个人此刻的水平,也可能没抓住重点。格兰特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当前水平,而是潜能。
你不知道的自己
比如我们有甲、乙、丙三个学生考试成绩都是100分,甲同学考100分是因为试卷上只有100分,他很轻松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乙同学使出了全力,终于滴水不漏,考了满分。丙同学学的也不轻松,但是他是因为家庭条件很困难,必须帮父母干活,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但就算是这样,他在磕磕绊绊之下竟然也取得了好成绩,请问你该选哪个?我认为丙的潜能至少和甲一样好也许更好,他们俩肯定都比乙要好。如果甲没有用心准备考试,结果考了一个95分,而丙是没有时间准备考试,他考了一个90分,而乙还是100分,你猜大学会选谁呢?现行制度之下肯定选乙,他分数高,而这恰恰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考试题目出的比较难,区分度高,让甲充分展示才华得分一定高于乙,至少你还能确保招到假,而如果题目出的简单区分度低,你最后招上来的就全是意义这样的人,高分低能就是这个原理,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潜能是难以被看见的,要不怎么这本书叫隐藏的潜能,但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加大考试难度,让甲脱颖而出,但是这对丙不公平,因为丙可能来自边远地区,他的学校和老师就不行,他可能没机会接触难题,美国曾经试用的一个办法是给丙加分,2019年sat考试搞了一个逆境,分给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的孩子每人多加最高100分,这个做法立即就引起了争议,实行不到一年就取消了。你想想这确实不好操作,难以做到公平。
高校街景
格兰特的建议是不要看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也不要看考生从高中一年级以来的总成绩,他认为你应该看成绩的梯度,也就是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起步比较低,但是一年比一年成绩好,这就是真正的潜能,说明他后面会更好,他比成绩一直稳定的学生更有潜能,这个说法是有证据支持的。
有一个经济学家考察了1999年到2002年间,佛罗里达州所有高中生的平时成绩,跟他们10年后的收入做了一个对比,结果发现高一的成绩对未来的成功没有任何影响。高二和高三的成绩有预测价值,GPA也就是平均学籍点满分是4分, GPA每高1.10年后收入高5%高4,美国高中是4年制,所以有高4,高四的成绩加倍重要一点GPA值10%的收入,但最好的预测指标不是高四的GPA,而是高中这几年学生的成绩是否一直在进步,那些一直在进步的人后来的收入是最高的,进步代表他们身上有潜能,梯度这个指标好是好,但是你立即就能想到,如果大学真的看分数梯度,一定会有学生在高一高二故意压低成绩,现实是一切选拔办法都有问题,选拔就意味着淘汰,淘汰总是不得已的事情,你说我们能不能只培养不选拔,不管你现在表现多差,我们都愿意继续带着你,相信你的潜能总有爆发的那一天。
我们看不到的潜能
是的,可以,这就是富人家孩子的待遇,在中国高考没考上,可以去国外上大学,大学毕业不好找工作,你可以先念研究生,最后再不济也可以靠关系进入某一个大型国企。如果你仔细考察一下这样的人的生长轨迹,我敢打赌你得到的绝对不只是一帮纨绔子弟,你会发现其中的成才率其实相当高。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家拉吉切蒂,他有一个研究发现,来自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的人成为发明家的可能性,是收入低于中位数家庭的10倍,这绝不仅仅是遗传基因问题,两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一样好,都排在前5%,这说明他们的智商差不多。那么切利发现其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将来成为发明家的几率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两倍多,这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正如我们在别相信直觉那本书里面介绍的切利的研究显示,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接触到社区中的创新者。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试图用一个毒苹果毒杀教授的剧情是有根据的,而且真实的情况是奥本海默被发现了,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如果他来自普通家庭,肯定会被开除,但他家的能量大,父母出面把这个事儿给摆平了,这很不公平,但这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不抛弃不放弃始终给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充分发挥潜能。
现行的教育体系不知道埋没了多少像丙同学那样有无限潜能的孩子,他们原本可以成为下一个奥本海默,你说这么多有啥用?世界上哪有理想的教育?不一定还真可能有,当今世界至少有一个国家就在实行最理想的教育,而且已经超过30年了,那就是芬兰从197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开始,芬兰搞了一系列激进的教育改革,芬兰教育的核心假设是每个人都是可教的,不浪费任何一个大脑。
现在的芬兰没有什么学区房的概念,你在哪上学都能得到同样很好的教育,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全世界最小,芬兰不搞淘汰,如果一个学生成绩落后,跟不上班级的进度,学校会想办法给他单独辅导,而不是让他留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学生救助小组,其中包括你的班主任,你的校长,一个心理学家,一个社会工作者,一个护士和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哪个学生有学习障碍,学校会尽早出手干预。一个外国移民的孩子不说芬兰语,学校会专门安排一个老师贴身跟着教他,所有这些服务通通免费。
芬兰教育
芬兰不但是有教无类,而且是因材施教。老师非常清楚,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情感支持。像美国的老师都是只教一个年级,芬兰的老师却是连续6年都跟着孩子走,便于提供持续的个性化帮助。当然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芬兰要求所有老师必须拥有一流大学的硕士学位,而且老师都拿高薪,在芬兰最受推崇的职业就是老师,这些老师一边搞教学,一边还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他们非常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有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格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于是芬兰就在低年级尽量安排课堂游戏搞游戏化教学。
有研究认为学习主动性读书时间很重要,芬兰就用让学生自己选书,同时写书评的方式,吸引学生多主动读书,结果芬兰是发达国家中教育水平最高的,他们不但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最高,而且成绩差的学生的比例也最低。芬兰在国际标准化考试中的名次常年仅次于亚洲的上海、韩国和新加坡,而且芬兰学生的幸福感最高,时常感到痛苦和悲伤的芬兰高中生的比例显著低于中国,这可能跟作业很少有关系。
芬兰高中生平均每周只有2.9小时的家庭作业,比中国高中生一天的作业都少,你说能这么教育还不是因为芬兰是个富国,也不完全是挪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跟芬兰差不多,但是因为没有搞教育改革,教育成绩就远不如芬兰,爱沙尼亚的经济水平比芬兰差得多,但是因为模仿了芬兰的教育改革,最近国际考试成绩已经超过了芬兰,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芬兰,但芬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